查看原文
其他

壮丽70年!关于河南教育,厅长们说的这些重大变化你肯定深有感触……

教育时报 2022-10-09

点击标题下「教育时报」可快速关注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社会生活各方面

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教育

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河南教育也与祖国共命运

与时代共进步

走出了一条

“穷省办大教育”的

成功之路

谱写了河南教育改革发展的

辉煌篇章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宣传展示好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8月23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举办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聚焦教育主题新闻发布会。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围绕“谱写教育新华章,服务中原更出彩”的主题,对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刁玉华、毛杰、陈垠亭,分别就记者提问,从不同侧面介绍了我省教育事业70年来的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云龙主持。


1



这70年间

河南教育都有哪些重大变化?

新闻发布会上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

厅长郑邦山

讲了河南教育的5大变化

随时报君一起来看看吧~


协调发展

各级各类教育实现重大跨越


基础教育逐步普及、惠及全省百姓。从目不识丁到读书看报,数十年持续努力, 2007年顺利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从集资办学到政府埋单,通过跨世纪的不懈追求, 2013年真正意义的免费义务教育得以实现。


1949年,小学、普通中学在校生161.45万、4.08万,2018年达到994.6万、661.94万,均居全国第一位,分别增长了5.2倍、161.2倍。全省85%的县(市、区)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职业教育从小到大、逐步壮大。从1949年的8所职业学校、在校生1573人,发展到现在的838所、236.63万,均居全国第一位。少林武术、长垣厨师、林州建工等职教品牌叫响全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走在前列。



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如今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高校从1949年的1所到现在的141所,在校生从800人到今天的220万,高等教育的阳光普照千家万户。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双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规划,实现了河南高等教育里程碑式的历史性突破。


支撑发展

办学条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有门没法关,有窗垒着砖,有顶漏着天”,是新中国成立初我省农村中小学面貌的真实写照,仅有的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学条件也极端落后。70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很多地方实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



2018年教育财政支出达1664.7亿元,居全国第四,中小学、职业学校、高校校舍面积分别达到15856万平方米、1503万平方米、6197万平方米。信息化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大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1949年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仅3.9万,学历合格率非常低;2018年达到了99.26万,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100%、99.69%和98.23%。




高校专任教师由1949年的不足千人增加到11.54万,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从10人增加到38796人。教师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创新发展

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义务教育建立了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职业教育建立了分级管理、以省辖市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形成了省和省辖市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办学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成为教育新的增长极,目前全省民办学校2.05万所、在校生674.9万,分别占全省的38.35%和25.78%。


教育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实现了从无到有质的突破、由少到多量的提升。目前全省共有288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孔子学院(课堂)11个,高校海外分校5所。


共享发展

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越来越强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省学前教育几乎空白,小学净入学率仅为43.7%,小学升初中的比例只有70.23%,能上大学者凤毛麟角,青壮年文盲比例达80.01%。2018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8.1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6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6%,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



我省成为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各级各类学校达5.36万所,教育人口2817.06万,占全国的9.49%。学生资助的“河南模式”保障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有力保障。


融入发展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70年来,全省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我省经济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仅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高校累计培养毕业生近300万人。



目前,每万人口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达到224人,而1978年仅为3.86人,新中国成立之初则更少,40年间增长了近57倍。高校成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每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占全省的90%以上,一批关系发展全局的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加快推广。


经过70年的接续奋斗,全省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实现了由“宽松软”到全面加强的转变,义务教育实现了由大家办到政府办、由缓慢发展到全面普及再到基本均衡的转变,职业教育实现了由低速徘徊、水平不高到高速发展、提质增效的转变,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正处于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的重要阶段。


2

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基础教育难题破解

…………

关于河南教育

你想知道的

记者们也都帮你问啦!


01

河南新闻广播记者提问:我们河南是教育大省,也是教师大省,建国70年以来,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省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毛杰: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发展的每一项成就,离不开广大教师;教育改革的每一个突破,离不开广大教师。伴随着新中国建立成长的进程,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省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教师队伍规模稳步增长。截止2018年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169.39万人,较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72.76万人增长了132.80%,较2000年的103.97万人增长62.92%,目前,我省教职工总数占全国的8.22%,河南已经成为全国第一教师队伍大省。


二是教师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实施农村特岗教师计划10年来,累计为乡村补充教师12万余名,今年新学年开学,还将有1.58万名特岗教师到乡村学校教学岗位上任教;定向招生为村小、教学点培养承担多学科教学任务的全科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初步得到解决。高等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8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副高以上人数占总数33.36%。



三是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69%,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98.23%,分别较2000年提高2个百分点、12.27个百分点、56.65个百分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27.57%。全省高校上岗特聘教授276人,从海外、省外高校或科研院所引进151人,占上岗特聘教授总数的54.71%。


四是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构建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宣传优秀教师代表,引导广大教师向师德标兵看齐,在良好师德氛围的熏陶下,陆续涌现出了“时代楷模”张玉滚、英雄教师李芳等一大批先进教师典型。我省教师连续多年在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评选活动中获得表彰,充分展现了河南教师美丽阳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时代教师新形象。


五是教师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全面下放高校、中职和中小学高级职称评审工作,职称评审政策逐步完善。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加大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力度,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机制进一步健全。建立五级联动培训机制,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教师培训工作全面加强。


六是教师地位待遇大幅提高。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统一工资标准,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得到提升,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


特别是今年5月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一系列实招、硬招,聚焦教师关心的编制、职称、待遇、住房等切身利益,对义务教育学校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行“提标扩面”,实行差异化补贴;明确班主任津贴每月不低于400元的标准执行,提高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龄津贴标准;加快推进教师周转房和保障性住房“两房”规划建设。


从8月初省政府组织的实地督查情况看,各地“一补两贴”已于7月底前基本发放到位,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每人年平均工资收入大致增加了1万元,基本实现了“两个确保”,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确保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同等条件县镇教师。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极大激发了全省近170万教师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示精神,持续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着力提升教师工资待遇水平,积极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不断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02

教育时报、中国教育报河南记者站记者提问:长期以来,我省职业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广大学子接受优质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对于未考上大学的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群体,职业教育将如何发挥作用,帮助他们提升技能素质,圆他们的大学梦?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垠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南职业教育历经了建国初期的“白手起家”,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十八大之后的“质量提升”三个阶段。全省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从中职一个层次发展到中职、高职、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层次齐全,职业院校数量从寥寥十几所发展到499所,年在校生数从区区几千人发展到237.25万人。目前,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整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培养的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河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为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群体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对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素质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


高职扩招工作启动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对高职扩招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省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扩招工作的实施意见》,对计划安排、生源组织、招生考试、经费保障、宣传动员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并紧紧围绕“扩规模”和“保质量”两大目标,深挖学校办学潜力,科学安排招生计划,积极扩大生源,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今天,借此机会,就社会关注的高职扩招相关工作安排作一介绍说明:


一是关于扩招对象。凡是具有本省户籍、具有高中阶段教育学历(含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高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或同等学力、身体健康的应往届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企业在职职工、村两委干部等“有一技之长、有培养前途”的群体,均可报名参加此次高职扩招。


二是关于报考方式。8月底、10月初,省招办将分别组织两次高职扩招补报名工作,报名对象为上述符合条件的相关人员。9月份、10月份将集中组织两次高职扩招考试,考试主要以扩招院校单独招生考试为主。考试内容由扩招院校自主研究决定,对于符合条件的报考人员,可以免予文化素质考试,由扩招院校组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或职业技能测试。


三是关于培养模式。将根据扩招人员实际情况,由扩招院校分类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单独编班、分类教学、分类管理,可以实行全日制教学形式,也可以实行工学交替、弹性学制和弹性学期制。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农闲时节、晚上等时间进行集中教学,也可以采取集中教学和分散教学相结合、在校学习和社区(企业)学习、“送教上门”“送教下乡”“送教入企”相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教学形式。确保课程不少、学时不减、标准不降、质量不低。考核以全日制高职相同专业实施的课程标准为依据。


四是关于学籍管理。通过高职扩招专项考试录取的学生,学籍管理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相同。学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成绩合格,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由学校颁发普通全日制专科毕业证书,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积极推进高职扩招工作,努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为“让中原更加出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03

大河网记者提问:基础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根基和重心,建国70年来,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省在缩小城乡差距,化解“城镇挤”“乡村弱”,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什么成效?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毛杰: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乎个人全面健康发展,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成长,我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经历了由基本普及到全面普及并进入巩固提高的新阶段。


1949年全省有小学1.87万所,在校生161.45万人,普通中学111所,在校生4.08万人,到2018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到2.31万所,在校生达到1446.48万人。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88.13%、99.99%、94.62%、90.61%和90%以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的工作成效是:


一是均衡发展的硬件基础逐步夯实。2007年,我省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促进均衡发展上来。义务教育围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改薄工程等,并在全国较早启动实施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规划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着力化解“城镇挤、乡村弱”难题。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超大班额比例连续5年下降,农村1.96万所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有效改善,近80万名农村寄宿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全省134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义务教育正在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学前教育围绕加快普及,持续实施三期行动计划,加快扩充普惠性资源,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8万所,在园幼儿数由1978年的 16.86万人增加到438万人,增长26倍,“入园难”有效缓解,普及普惠目标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围绕办学条件改善,持续实施薄弱高中改造项目,启动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和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普通高中大班和超大班占比持续5年下降,高中阶段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多样化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二是农村师资建设短板正在加快补齐。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持续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有效支持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教师各项待遇政策有效落实。2009年以来,为7000多所农村学校招聘特岗教师近12万名。2015年以来,通过“县来县去”的培养方式,招录7000名小学全科教师。建立了“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研修五级联动教师培训机制,初步建成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实现了乡村教师培养培训的全覆盖。实施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引导发展计划,建成46所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建了河南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联盟,实现了乡村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是公平均等的教育机会得到较好保障。落实“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要求,科学合理确定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规模和服务片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实现全覆盖。积极采取集团化办学、学区制、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等方式,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和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坚持“两为主,四统一”,入学率达到99.9%。落实“五个一”要求,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逐步加强。实施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坚持特教特办,完善支持保障政策体系,积极推进全纳教育,特殊教育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特殊孩子同样拥有出彩机会。基础教育资助政策更加完善精准,实现了所有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和家庭困难学生的全覆盖,做到了应助尽助,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目标。


不久前,党中央连续印发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三个重要文件,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顶层设计,标志着基础教育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文件要求,聚焦重点任务,深化综合改革,坚持多措并举,着力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上下功夫,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基础教育。


04

大公报记者提问:近年来,我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机遇,打造“四条丝绸之路”,对外开放的成效引人瞩目,河南人的全球“朋友圈”不断扩大,在教育上,我省是如何扩大这个“朋友圈”的。请介绍一下,目前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情况。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刁玉华: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育对外开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由量到质的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聚焦重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提质增效,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涉外办学规模水平双提高。1985年以来,为丰富高等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我省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与国外及港澳台合作办学,先后举办了黄河大学(后并入郑州大学)、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后转设为独立民办本科高校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工业大学西亚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后转设为独立民办本科高校郑州西亚斯学院)等机构;2016年以来,经教育部批准,先后设立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中原工学院中原彼得堡航空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乌拉尔学院等3所高水平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7年,我省与教育部共建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部省联合审批机制,为高校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示范性合作办学提供了政策和机制保障,2017-2018年,我省共获批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3个,较2015-2016年获批项目数(10个)大幅增长;2019年,扎实落实王国生书记出访成果,我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专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郑州亚欧交通职业学院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后正式设立并启动招生。截至目前,我省共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75个,机构13所,在读学生约6万人,规模居全国前列。在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的同时,我省高校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先后在马来西亚、泰国、赞比亚等国家举办海外分校5所。


二是双向留学工作发展迅速。1980年,我省高校恢复公派出国留学工作,迄今已选派近5万人出国研修,10万人自费出国留学,留学人员回国后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1982年,我省开始接收通过校际交流渠道来的外国留学生和个别自费外国留学生,2016年我省设立河南省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近年来,来豫留学生人数以每年30%左右的幅度快速增长,目前已突破6000人,预计在2022年之前将突破1万人。


三是中外人文交流蓬勃开展。为推广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经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批准,我省先后在美国、印度、坦桑尼亚、刚果(布)、格鲁吉亚等国家举办海外孔子学院(课堂)11所,下设教学点达到47个,建立武术俱乐部32个,武术中心1个,选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3000余人,培训学员近五万人。我厅重点打造的中外人文交流品牌“武林汉韵”巡演项目,先后赴美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20余场,受众十五万余人。目前,我省已与8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全球“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外人文交流活动蓬勃开展,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力显著提升。


今后一段时期,我厅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持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吸引集聚国内外优质高端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水平,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


05

国际在线记者问:我们了解到,河南的民办学校已占到全省总校数的近40%,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1/4,是全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介绍一下我省民办教育有关情况吧。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垠亭:


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我省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了恢复发展、规模扩张、内涵建设等几个阶段,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已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办教育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伊始的1950年上半年,我省民办教育(当时称“私立教育”)在普通初中、高中教育阶段,其占比还不到1%,而且没有一所民办高等学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办教育工作,坚持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采取积极有效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为12761所,占全省总校数的19.7%;在校生总数421.68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15.1%。截至2018年底,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达20539所,较2012年增长60.95%,占全省总校数的38.35%,;在校生674.9万人,较2012年增长60.05%,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25.78%。


二、扶持政策措施及成效


一是出台文件,促进健康发展。我省先后于2015年、2018年出台《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豫政[2015]76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意见》(豫政[2018]6号),该两个文件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委省政府要求,立足我省教育实际,全方位、多角度对民办教育予以扶持规范,有力促进了我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第一,拓宽办学渠道方面,在办学主体、办学形式、办学资金等方面都积极拓宽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第二,用地政策方面,民办学校建设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公办学校同等政策,按划拨等方式供应土地。第三,税费政策方面,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待遇,按照税法规定进行免税资格认定后,免征非营利性收入的企业所得税。民办学校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执行与公办学校相同的价格政策等。第四,落实同等法律地位方面,要求各地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和做法,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及其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及其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享受同等的资助等政策。第五,公共财政扶持方面,加大对民办教育的财政扶持力度。对民间资金捐资助学或者办学的,可以按照捐赠额的一定比例拨付配套资金予以支持;对民间资金一次性投资规模较大的,可给予所办学校一定的资金奖励和人才支持。第六,教育教学扶持方面,满足民办学校在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和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合理需求,鼓励民办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办学规范、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社会声誉好的民办学校。


二是加强党的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的工作意见(试行)》(中办发[2016]78号),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积极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基本实现了党组织的全覆盖,特别是省委向12所民办本科高校选派了党委书记,壮大党建工作力量,切实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以党建工作高质量促进民办教育发展高质量。


三是发挥财政资金作用,促进持续发展。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省财政从2012年起设立了2000万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并不断增加扶持力度,目前已达8000万。许多市、县也纷纷出台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极大地调动了民间投资教育的积极性。自2012年以来,全省民间新增教育投资仅中小学、幼儿园就达650多亿元。


我省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优质教育供给,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选择性教育需求,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目前占全省幼儿园总数78.15%的17293所民办幼儿园,解决了300.46万适龄儿童入园问题,有效缓解了“入园难”这一学前教育的焦点问题;民办中小学的发展有效破解了一些城镇的“大班额”难题;寄宿式民办学校的发展缓解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难”问题;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上大学难”问题。


民办教育对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我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民办教育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按照全国及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省教育厅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民办教育持续、健康、规范发展,进一步发挥其改革先锋、灵活高效、服务优质等积极作用,助力我省顺利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伟大历史使命。


06

央广网记者提问:优质的高等教育,一直是我省人民的强烈期盼,2016年,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双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规划,让河南老百姓欢欣鼓舞,请简要介绍一下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刁玉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等教育坚持规模质量并重,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优化结构,完善体系,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重点大学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从新中国成立时的1所公办普通本科高校,1978年恢复高考时11所本科、1所专科,跨越式发展到目前57所本科、84所专科,公办、民办、中外合作办学并举,全日制、继续教育、非学历培训并存,形成了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职高专分类特色发展,适应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规模跨越式发展。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从1978年的不足万人增长到70.87万人,在校生从1978年的2.2万人增长到220万人。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目前博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分别是9所、19所,在学研究生达5.1万人(博士2749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6%,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


高等教育内涵不断提升。1999年郑州大学入选“211工程”,2017年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双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规划。从1984年的首批13个省级重点学科,滚动建设了九批407个省级重点学科,2015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2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从建国之初只有文理医等少数基础学科专业,到目前已覆盖除军事学外的12个学科门类,达3106个本科专业点、6686个专科专业,专业结构更趋合理,课程、教材、教改持续深化,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6项。专任教师从建国之初的250人发展到11.54万人,硕士学位以上占比达55.75%,现有两院院士13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63人,“中原百人计划”、中原学者、省特聘教授341人,师资队伍不断加强。


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已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829万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1986年国家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时我省高校仅获批3个项目,2018年全省高校共获批自然科学基金932项、社科基金122项;目前全省高校建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63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5万人,全省基础研究90%以上的科研人员和90%以上的科研项目集中在高校。十八大以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43项,高校已成为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分类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抓好高水平大学建设,贯彻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高职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


关于河南教育的巨大变化

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郭天财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既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粮食生产与消费大省。新中国刚刚成立的194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713.5万吨,平均亩产只有46公斤,人均占有粮食仅为171公斤。之后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到1978年,全省粮食总产才首次突破2000万吨大关,达到2097.5万吨,人均粮食产量接近300公斤,并且一直是全国粮食调入省。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没法活”,就是哪些年代河南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跨上了3000万吨、4000万吨、5000万吨和6000万吨4个大的台阶,并于1984年首次由粮食调入省转变为粮食调出省。2018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648.91万吨,相当于浙江、广东、青海等13个省的粮食总产,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620多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0来公斤。


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小麦超过1/4,养活了1亿多人口,每年还外调400亿斤商品粮及其加工制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也赢得了"中原熟,天下足”的美誉。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指导农业时曾明确指出:“发展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 粮食增产靠科技,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河南农业大学作为我省一所有120多年建校历史,积淀极其深厚、优势特色非常突出的农业本科高校,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为全省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研制出了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主持创造了一系列粮食高产典型。


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河南农业大学牵头成立了河南省小麦、玉米两大作物“高稳优低”研究推广协作组;1996年又牵头组建了当时全国农业高校和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进入新世纪以来,作物学被认定为河南省高校和全国省属农业院校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依托该学科获批建设了全省高校唯一的“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3年牵头申报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2011计划”全国首批14个之一和全国农业高校唯一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被誉为河南高等教育里程碑,并入选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10个重大突破性事项之一,受到省委、省政府嘉奖。


2016年又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共建了“CIMMYT-中国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利用这些科技创新平台,河南农业大学连续主持承担了“国家九五重中之重”“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围绕河南农业生产发展不同阶段存在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开展全省性协作攻关,先后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其中,仅2008年以来,河南农业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就获得了8项国家科技大奖。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全省农业生产发展和粮食增产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重大贡献,引领和支撑河南粮食生产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 “一大优势”“一张王牌”。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河南农业高等教育的巨大变化和对粮食增产作出的重大贡献。站在新时代新的起点上,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中原沃土,继续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融入到粮食增产中,加快“以农为优势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建设步伐,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河南“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保住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为河南由农业大省走向农业强省,为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原更加出彩,再有新作为新担当,再创新佳绩,再做新贡献。



郭国侠河南省教科院院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壮丽七十年”。1949年我省仅有中等职业学校8所,在校生1573人;2018年我省中等职业学校达到755所,在校生136万人,分别是1949年的97倍和868倍。1949年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还是空白,2018年高职高专83所,在校生100万人。


我省职业教育还走在了全国前列,最近几年我省职业院校招生、在校生规模均居全国第一位,不久前我省还成为了国务院激励支持的职教改革成效明显的首批6个省份之一。


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上,省委省政府在谋划今后职业教育工作时,给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巩固职业教育优势,促进产教融合发展”,也对我省的职业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职业教育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是1985年至1991年。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一项重大决策就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把中央要求落到实处,省政府1987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通知》、1991年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把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我省职业教育真正进入了一个摆上位置,成规模、成体系、上台阶的快速发展阶段。从河南职业教育发展史,甚至是从整个河南教育史来看,1985年至1991年的河南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都具有第一里程碑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职业教育第二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是2008年至2019年。省政府2008年发布《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2014年发布《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的意见》,咬定青山不放松,用两个5年连续开展职业教育攻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什么?河南是个人口大省,要把人力资源大省转化为人力资源强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职业教育第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起自于不久前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这次大会,吹响了我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号角。相信在新一轮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中,我省职业教育也将进入“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奋进新时代”。



王丽娟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


70年来,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硕果累累。基础教育规模、在校学生数空前,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层次结构不断优化、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经费和资源得到了坚实保障、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健全等诸多方面。其中印象最为深刻也是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省九年义务教育的实现和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读小学和初中,蹲在土堆里趴在泥台子上上课,教室是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低年级到高年级班级数呈明显的金字塔状(一个初中学校七年级六个班八年级四个班,九年级也就剩两个班了)。而现在,孩子们不但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国家法律持续有效保障(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和公益性)。我省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电化教学,计算机教育已经普及,实现了村村连 、班班通 、堂堂用,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特别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这些都得益于我省抓住历史机遇,认真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法和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及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扶贫先扶智。资料显示,今年我省将投入资金30.8亿元,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学校维修改造、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普通高中建设、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教育信息化等6项工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03所、中小学1961所,推进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我省还正在实施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结对帮扶,我省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得到快速均衡发展,为我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我和我的同事们有幸参与着这项伟大的工程,感到深深的骄傲和自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将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基础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往期精彩推荐


◆ 评选表彰丨河南省师德标兵10名!师德先进个人100名!


 重磅丨教师节全省大表彰的预通知来了!


 不闹也赔,闹也不赔!教育部等五部门发文为办学安全托底!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教育时报”。转载的其他稿件(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请为河南教育壮丽70年点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